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举办的《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新书分享会日前在北京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举行证券配资专业门户网。
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的开山之作,《中国面孔》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大篇章,层层递进展现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全书精选50件代表性文物面孔,从20万年前的“北京人”到“走出春秋时代、走进千秋万代”的孔子,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以独特的面孔视角串联起中华文明万年发展演进和中华民族永恒的凝望和记忆。
本书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介绍,这本书的筹备历时多年,在筹备过程中,他走访了众多博物馆、研究院,拍摄了逾10万张文物上的面孔,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每件文物撰写了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解读文字。
在谈及面孔的选材标准时,翁淮南表示,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等等。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茅院生表示,《中国面孔》是一部致敬文明根脉的匠心杰作,
新书分享会上,专家从博物馆学专业角度进行了探究。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谈及近年博物馆学的研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多新博物馆人开始以博物馆的藏品为切入口,摆脱传统博物馆学专业局限,面向大众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面孔》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刘曙光认为该书不仅聚焦于文物,更聚焦于文物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面孔”,而这些“面孔”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面貌。
专家们称赞书中每张面孔都是“活的哲学”,让读者在文物中触摸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密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向明认为,书中以50个面孔贯通中华文明万年演进史,多从考古发掘获得的真实文物上取材,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素养。
“这种‘可读性’的背后是对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委副秘书长吴问涛说,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大众熟悉的“生活感”消解了考古的严肃感,每张面孔都带着故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的温度,让普通人能轻松“读懂”文明,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记者:路艳霞
【来源:京报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证券配资专业门户网,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